农历新年消费热潮应该理性对待,量入为出,切勿让它成为一种负担。
过年时,很多人的开销都急剧增长,钱就像流水一样流向商家,银行卡金额不断下滑。
上有老,要孝敬;下有小,要“打发”;回家过年路费、礼物不能从天降;朋友、同学要应酬……有那么多的东西要操办,掐指算算过年的经济账,今年过年要花多少钱?
按照华人的传统,农历新年是一年中最开心、最温馨的时刻,人们都有期待着热热闹闹、欢欢喜喜过个年,是人们探亲访友、休闲娱乐的高峰期,也 是每年的第一个消费“黄金期”。
农历新年消费让商家们赚了个盆满钵满,许多人在这个时候似乎都有着冲动的消费心理。
农历新年消费成了每个家庭的一项大支出,是一整年中的消费高峰,也是规划支出的一个重要关口。
量力消费防透支
从圣诞节前夕,商家的促销大战就已开打。到了临近农历新年前后,各大商场更是使尽浑身解数招揽人气:“跨年特卖”、“限时抢购”、“新年延时”等宣传广告,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你的购物极限,让你的信用卡一次次的刷爆。
除了食品、礼品和衣服,市民过年的开支可谓五花八门。孩子的压岁钱,买烟花的钱,和朋友同学聚会的钱,还有人计划趁农历新年长假期间外出旅游。
农历新年消费热潮应该理性对待,量入为出,切勿让它成为一种负担。
消费者在农历新年消费时要理性慎重,尤其要注意有计划地消费,最好按自己的实际收入安排消费行为。
这种办法虽属“计划经济”,但这是防止“透支”现象的有效手段。
你可以在农历新年前列出一个大致的消费计划表,从而避免过多的冲动消费行为。
虽然实际执行起来有较大的难度,但是可将消费分成“必需”和“非必需”两种类型。
对于“非必需”消费最好坚持原则,不要因一时头脑发热就贸然出手。
回家团聚看望老人也是每家每户的过年传统。回家看望父母,没有必要购买十分贵重的礼品,让父母体会到儿女的孝心就可以了。
过年花多少钱并不重要,过简单点、轻松点好,要欢乐,别太累,别太烦,不让过年成为负担。
过年不是花钱的同义词,并不是钱花得越多,年过得就越热闹,过个轻松快乐的农历新年才是最实在的。
压岁钱量力而行
农历新年给孩子发红包,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,这本是一件喜庆的事,可是,年年发红包、数额涨不停,这件喜庆的事也给大家带来少许烦恼?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压岁钱的数额越来越大,渐渐成了许多家庭的一笔大开销。
老人和刚工作、刚成家的年轻人都特别“害怕”发压岁钱,而已有孩子的中年人则相对好些。
平衡礼仪和财力
有的人认为“口袋没钱,却需要包红包”的状况最令人烦心;有的人却不知道该如何决定红包金额,才能在兼顾亲友间礼仪与自己荷包中找到平衡点。
中国人每到农历新年喜欢互相送礼,这个礼重在情谊;但,如果以钱的多少来划分亲疏,就偏离了送礼的初衷了。
收入和大局为准
我觉得以个人的收入和当前大局为准,也不用担心别人对你有看法,每人经济条件不一样,红包只是一份美好的祝福而已,不需要为此攀比烦恼,也完全不必打肿脸皮充胖子,量力而行即可。
红包文化原先是出自于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一种正常人际关系,体现和谐相处的友好情结。
派红包(即压岁钱)是为了讨吉利,希望长辈们能福气安康、晚辈们能够健康成长。
压岁钱、生日祝愿都含有平安吉祥的寓意;二是婚嫁喜庆有喜当贺的礼仪,以及亲友初会、相聚互馈祝愿的表示;再一种则是完全出自内心感戴之情的酬谢。
要同时兼顾红包习俗、人情礼仪及荷包,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,只要事先规划,从每月收入中编出一项供临时性支出的项目,以应付不定时发生的结婚、弥月之喜、生日或寿宴之需,余额则可以作为压岁钱的来源之一,就能够达到要兼顾红包习俗、人情礼仪及荷包的平衡点了。
金钱心意非对等
很多人都叹息每年过年就如王小二过年,一年不如一年。
不要因为过年夫妻俩为红包钱而闹得不愉快,若平时有做好现金流量管理,好好规划你所拥有的金钱,新年就不会因为口袋没钱,却需要包红包而产生困扰。
金钱和心意不是一定对等,包红包的艺术中,最重要的还是那份心意,千万不要用红包把面子撑住,而为自己种下财务缺口的种子!
年年过年,年年过。
祝你财源广进,年年都有余!